• 公众号
    扫描关注公众号
  • 移动客户端
    下载手机客户端
  • 邮箱

“稳”字当头,化解“三重压力”?

2022-03-10 09:48

1000.jpg

“稳”字是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的关键词。

报告提出2022年经济增长5.5%,赤字率降至2.8%,通胀维持3%等一系列经济发展目标,均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实现经济平稳运行”。

然而,2021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2022年究竟该如何稳住经济?

增财力

报告对宏观政策的描述与2021年相同,均提到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卢锋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尽管报告在宏观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表述上没有太大变化,但2021年的实际情况是,政策风格中性偏紧,2022年只要恢复常态就能起到稳增长的效果。

此外,卢锋认为,实现“六保”“六稳”需要足够的财政资源。

报告称,2022年财政收入预计增加,支出规模比2021年扩大两万亿元以上。在财政支出中,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9%,部门支出继续负增长,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加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

虽然报告设定赤字率为2.8%,赤字规模较2021年减少约2000亿元,但实际上赤字率仅涵盖一般公共预算,还未计算预算外的财政资源。财政部部长刘昆解释,通过跨年度调节后,仅中央本级财政调度一般预算的资金就达1.267万亿元,相当于提高赤字率1个百分点。

“增加的两万亿正是给财政支出提供额外的弹药。”卢锋说。

财政支出扩大两万亿除了财政收入增长,还包括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的结存利润和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作为上缴单位之一,央行上缴的结存利润已占到新增财力的一半。2022年3月8日晚间,央行发布消息,为增强可用财力,2022年依法向中央财政按月均衡上缴结存利润,总额超过一万亿元。结余利润主要来自过去几年的外汇储备经营收益。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回应,安排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是惯例做法,也是统筹财政资源、跨年度调节资金的重要手段。这一做法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通行做法。人民银行(央行)、中国烟草总公司、中投公司等都是上缴单位。

上述负责人还提到,疫情以来,财政政策对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暂停上缴利润,预留政策空间以应不时之需。

“实际上已经包括在宣布的财政预算里,不能理解为额外的支出。”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央行上缴结余利润后大概率会增加基础货币供应,但效果比央行降准好。降准只是增加银行可贷资金,最后未必能全部形成有效的终端需求,但央行上缴财政部的结余利润已经纳入预算支出,可以确定成为最终需求。

扩大有效投资

“扩大有效投资”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核心环节。报告提出,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大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

盛中明、杨博涵、余永定三人发文论证,为了2022年经济发展实现5.5%的增速目标,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应该达到6%,投资总量应达到20万亿。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能否达到6%,则要看是否有足够的项目储备,其次要看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在项目方面,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明确方向。一是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其次,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和城镇化扩容也带来较大投资增量。尤其是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群、城市圈建设。

不仅传统基建,新基建也在释放投资需求。数字经济发展包括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动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发展工业互联网和数字产业等。

此外,除了基建投资外,宏观、微观和产业等扶持政策也对制造业投资提供支撑。如,加强制造业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的供给保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金融机构为制造业提供中长期贷款。启动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展产业集群等政策方向。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报告发布后的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中内含的2600多个重大项目,目前已有96%开工,正在稳妥有序推进。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陈斌开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基建投资需要保证财政支出效率,有效支出促进高质量发展,最终会转变成财政收入。但如果回报率较低,就会累积成债务。“这就要求(政府)找到未来经济增长动力,再去做投资。”

“如建设保障性住房这类消费型投资,短期能够拉动经济,长期也能解决老百姓的住房消费问题。投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同样回报率明显。”陈斌开说。

资金方面,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一司司长刘日红解读报告时介绍,“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和去年差不多。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额度6400亿元,比去年扩大300亿元。”

促消费

促消费是扩内需战略的重要一环。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吹风会上介绍,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消费持续恢复”的具体措施包括三项:一是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二是稳定增加大宗消费,三是发展社区消费和县乡消费。向东是报告起草组成员。

报告列举了四大促消费举措: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继续支持新能源契合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

陈斌开认为,在疫情影响下,商品类消费未受明显影响,但服务类消费恢复困难,提振消费需要更多着力于生活服务类消费。同时,新能源、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也是当下趋势。

“刺激大宗消费只是将消费周期提前,但消费总量并未增多。”陈斌开说,要长期真正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老百姓增收。

卢锋认为,各地在疫情动态清零上做出重要成就,但客观上对消费影响明显。“学界有一些讨论,建议直接增加老百姓收入或发放消费券,尤其应针对受疫情影响的特定人群制定促消费措施。”

他补充说,当前政策发力点更多着力于保市场主体,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定就业,老百姓收入提高,自然会促进内需消费增长。

报告介绍,2022年对企业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对企业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同时,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让广大市场主体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下降。